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州市惠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4 07:14:07  浏览:808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州市惠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州市惠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衢政办发〔2005〕7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衢州市惠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衢州市惠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
  
  为切实减轻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关心弱势群众的身体健康,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省政府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推进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发展的意见》(衢委发〔2005〕31号)精神,特建立衢州市惠民医院,对困难群众实施医药费减免政策。
  
  第一章 市惠民医院的确定
  
  第一条 本着卫生资源合理利用和共享的原则,不单独建立惠民医院,暂定衢州市中医医院作为市惠民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为市惠民医院的技术指导医院。
  第二条 市惠民医院应遵循"因病施治、合理检查、规范治疗、合理收费"的原则,制订市惠民医院实施细则,设立"惠民挂号、收费、医药费结算专窗",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章 市惠民医院医药费减免对象
  
  第三条 市惠民医院对柯城区户籍和市经济开发区东港街道的城、乡居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减免医药费用:
  (一)持有民政部门颁发的有效《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证》的低保人员(属东港街道的低保人员的证件需经市民政部门确认);
  (二)持有民政部门颁发的有效《烈属定期定量抚恤证》、《因公牺牲军人家属定期定量抚恤证》、《病故军人家属定期定量抚恤证》、《优待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的重点优抚对象(属东港街道相关人员的证件需经市民政部门确认);
  (三)持有衢州市总工会颁发的有效《特困证》的特困人员。
  
  第三章 减免标准和办法
  
  第四条 按规定属于市惠民医院医药费减免对象的人员,持有效证件到市惠民医院就诊,享受医药费15%减免优惠。其中,已参加衢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对象,在市惠民医院诊治的医药费用,扣除各类医疗保险、补助已报销部分(含单位报销)之后,在报销范围内的个人自负部分医药费按15%的比例予以减免。
  第五条 医药费用的减免采取先收费后返还的办法进行。在本次诊疗结束后,凭相关票据或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算单到市惠民医院结算。
  第六条 医药费减免对象在市惠民医院诊治时,纳入减免优惠基数的用药范围、诊疗项目参照衢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资金来源与管理
  
  第七条 市惠民医院医药费减免所需资金从市财政先行安排,市财政建立资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资金的使用接受社会监督和审计部门的审计。在市惠民医院实际发生的医药减免费每半年结算一次,实行实报实销。
  
  第五章 组织领导与部门职责
  
  第八条 市政府成立由市卫生局、财政局、民政局、人劳局、物价局、审计局、总工会、柯城区政府组成的衢州市惠民医院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市惠民医院管理办法的实施和资金的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负责对在市惠民医院实际发生的医药费用进行审核以及其他日常工作。
  第九条 市卫生局是市惠民医院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市惠民医院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对市惠民医院的执业行为依法进行监督,明确技术指导医院职责,加强医院间的业务协作和配合,提高医疗救治能力。
  第十条 市民政局、市总工会、柯城区政府对低保、重点优抚对象和特困人员的相关证件进行审核并加强动态管理;财政部门保证资金的及时核发;审计、物价部门分别对医药费的使用情况和市惠民医院的收费情况进行监督。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本办法实施后,市政府原来出台的有关低保、优抚、困难人员的就医优惠政策继续实行,暂不取消。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处理土地权属争议案件文书格式的通知

国家土地管理局


关于印发处理土地权属争议案件文书格式的通知
国家土地管理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土地(国土)管理局(厅)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管理局:
为了贯彻实施《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规范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现将统一制定的处理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文书格式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一: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申请书及受理表

编号:
--------------------------------------
| 申 |名称(姓名)| |地址及邮编| |
| 请 |------|-------|-----|-----------|
| 人 |法定代表人 | | 职 务 | |
|---|------|-------|-----|-----------|
|对 当|名称(姓名)| |地址及邮编| |
| 事|------|-------|-----|-----------|
|方 人|法定代表人 | | 职 务 | |
|---|--------------------------------|
|案 来| 申请 |申请日期| |
| |----|---------------------------|
|件 源| 交办 |交办单位及日期| |
|---|--------------------------------|
|请 事| |
| | |
|求 项| |
|---|--------------------------------|
| | |
| 事 | |
| | |
| | |
| 实 | |
| | |
| | |
| 及 | |
| | |
| | |
| 理 |附:证据材料 份 |
| | |
| | 申请人 (签字或盖章) |
| 由 | |
| | 年 月 日 |
|---|--------------------------------|
|土 门| |
|地 受| |
|管 理| (章) |
|理 意| |
|部 见| 年 月 日 |
|---|--------------------------------|
| 备 | |
| | |
| | |
| | |
| 注 | |
--------------------------------------

附件二: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受理通知书

____土受字〔 〕第 号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一案,我局
已受理,特此通知。
(土地管理局章)
年 月 日

附件三:土地权属争议案件不予受理通知书

____土退字〔 〕第 号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案,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予受理,特此通知。现退回证据材料 件。
(土地管理局章)
年 月 日

附件四:询问笔录

(首 页) 共 页
询问时间:_______________
询问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
被询问人(姓名、年龄、单位、职务、住址、邮政编
码、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询问人:________记录人:________
询问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笔录交本人阅读或向其宣读,并在每页笔录上由被询
问人签名。

附件五:土地权属争议案件调解书

(首 页)___土调字〔 〕第 号
--------------------------------------
| 申 |名称(姓名)| |地址及邮编| |
| 请 | | | | |
| 人 |------|-------|-----|-----------|
| |法定代表人 | | 职 务 | |
|---|------|-------|-----|-----------|
|对 当|名称(姓名)| |地址及邮编| |
| 事| | | | |
|方 人|------|-------|-----|-----------|
| |法定代表人 | | 职 务 | |
--------------------------------------
因__________一案,申请人与对方当事人就
土地权属问题主要争议事实及调解协议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请人(签字或盖章)
对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
承办人(签字) (土地管理局章)
年 月 日

附件六:土地权属争议案件行政决定审批表

____行审字〔 〕第 号
--------------------------------------
| 申 |名称(姓名)| |地址及邮编| |
| 请 | | | | |
| 人 |------|-------|-----|-----------|
| |法定代表人 | | 职 务 | |
|---|------|-------|-----|-----------|
|对 当|名称(姓名)| |地址及邮编| |
| 事| | | | |
|方 人|------|-------|-----|-----------|
| |法定代表人 | | 职 务 | |
|------------------------------------|
|争议事由| |
|------------------------------------|
|承办意见及依据: |
| |
| |
| |
| |
| |
| 承办人(签字) 土地管理局主管(签字) |
| |
| (土地管理局章) |
| |
| 年 月 日 |
|------------------------------------|
|决定意见: |
| |
| |
| |
| (人民政府章) |
| |
| 年 月 日 |
--------------------------------------

附件七:签收土地权属争议案件行政决定书回证

____行决字〔 〕第 号
--------------------------------------
|签 收 人| | 签收日期 | |
--------------------------------------
……………………………………………………………………………………………………
土地权属争议案件行政决定书
____行决字〔 〕第 号
--------------------------------------
| 申 |名称(姓名)| |地址及邮编| |
| 请 | | | | |
| 人 |------|-------|-----|-----------|
| |法定代表人 | | 职 务 | |
|---|------|-------|-----|-----------|
|对 当|名称(姓名)| |地址及邮编| |
| 事| | | | |
|方 人|------|-------|-----|-----------|
| |法定代表人 | | 职 务 | |
|------------------------------------|
|争议事由| |
|------------------------------------|
| 经查 |
| |
| |
| |
| |
| |
| 根据 的规定,现决定 |
| |
| |
| |
| |
| 如不服本决定,可在接到本决定之日起 日内 |
|向 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
| (人民政府章) |
| |
| 年 月 日 |
--------------------------------------

附件八:土地权属争议案件授权委托书

_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甲方)
因与____________________土地权属争
议一案,委托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称乙方)代理。甲方委托乙方的代理事项和权限:
委托人(签字或盖章)
年 月 日



1996年2月9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续一)
(征求意见稿)个人分析

金泽清

序文
为正确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施行后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出现的新情况,对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补充解释

【说明】今年是劳动法颁布十周年,作为一部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的法律法规,需要不断地结合社会发展。最近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公开了继2001年3月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造用法律若干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一)》)后,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造用法律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并在网上和《人民法院报》上全文刊出,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笔者参加了市律协的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研讨会,与上海市劳动法会、上海律师协会等法律工作者一齐研究讨论该意见稿,因此本人综合各界意见与本人一些意见就该《意见稿》分析与各位共享。同时说明,本文中的标题不是原文设置,只是笔者本人为了便于阅读制定的。

一、关于劳动争议的立案范围规定

第一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下列纠纷,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依法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
(一)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二)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付劳动者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的;
(三)尚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销医疗费用、给付工伤待遇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的;
(五)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返还为保证劳动合同订立、履行而收取的定金、保证金、抵押金、抵押物的。

第二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社会保障发生的下列纠纷,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依法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
(一)1999年2月1日以后,因用人单位欠交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费发生的纠纷;
(二)因劳动过程中受到伤害或者患有职业病,请求用人单位给付工伤保险待遇或者承担赔偿责任发生的纠纷;
(三)在劳动过程中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的侵权行为受到伤害,请求用人单位给付工伤保险待遇发生的纠纷。

【分析】第一条与第二条实际上是对什么是劳动争议案件进行了分类明确。
原司法解释第一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下列纠纷,属于《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 (三)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
而意见稿以第一条、第二条分别列举了劳动争议范围:“履行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障”,这点明确改变了原来比较含糊的立案范围。
第二条第一项把1999年2月1日作为溯及力的节点,主要是因为《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是1999年1月14日国务院第13次常务会议通过, 1999年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9号发布执行。
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么一点:劳动争议主体一般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无论是司法解释一或续一意见稿中,往往只列举劳动者的诉权,而用人单位的诉权(请求权)却没有明确进行列举。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用人单位的正当合法权益被劳动者侵犯如侵犯商业秘密或者职务侵权等,用人单位也是需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的,所以个人认为从公平角度不应该使用人单位的诉权在立法上缺位。

第三条 下列纠纷不属于劳动争议纠纷:
(一)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纠纷;
(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发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纠纷;
(三)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的异议纠纷;
(四)劳动者与不具备合法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之间产生的纠纷。

【分析】本条实际是把劳动争议与行政行为进行了区分,其中:

1.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纠纷,虽然争议焦点是社会保险金的发放,但是争议的双方是劳动者与社会保障中心,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劳动者),即使争议的客体是社会保险金,但是只能按照行政争议解决途径——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2.因住房制度改革发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纠纷,表面上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涉及住房福利争议矛盾,但是由于公有住房转让是属于产权归属争议,从性质上是不动产物权的法律关系,不属于劳动法律关系。

3.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的异议纠纷,与本条第一项情况相似,法律关系主体是劳动者与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争议焦点其实是伤残等级鉴定的具体行政行为,而不是劳动争议。

4.劳动者与不具备合法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之间产生的纠纷,由于不具备合法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不是劳动关系的主体,所以主体不适格劳动者与其的争议不属于劳动关系而是民事关系(劳务合同关系)本项内容应当结合第四条进行理解。

第四条 不符合《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用工主体因服务或者提供劳务发生的下列纠纷,应当按照雇用关系处理:
(一)家庭或者个人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纠纷;